量化投资中的主观判断
作者:高嵩,北京量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清华大学学士、硕士。
封面来源:https://www.pexels.com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摘
要
将主观决策引入量化投资框架的前提是什么?
引言
本期公众号带来我司合伙人高老板关于量化投资中的主观判断的思考。公众号的老朋友(真的得是老朋友)可能还有印象,2018 年《究竟什么是量化投资》一文刊载了高老板的漫谈量化投资一文,该文鞭辟近里、入木三分,阐明了我们对量化二字的理解(后来我也长期将其在我司官网上置顶)。
希望今天这篇量化投资中的主观判断也能给各位一些有益的启发。
以下话不多说,直接进入正题。
正文
目前投资市场存在“主观”与“量化”两大流派。通常我们将数据驱动的、追求可重复、可验证的投资框架称为量化投资。那么我们站在量化投资的立场,是否应当在框架中引入部分人的主观决策,是否允许人工进行干预?这个问题业内众口纷纭,莫衷一是。
引入主观决策的支持者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
1. 量化研究的基础都是历史数据,而环境是发展变化的,历史不能完全代表未来;
2. 并非所有的知识和信息都可以精确数量化;
3. 量化更多的关注平均统计,关注各种共性,对于特例以及“黑天鹅”事件等缺乏适当的应对。
而反对者则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
1. 量化与主观的出发逻辑通常相差很大,引入主观判断会干扰量化策略正常运行;
2. 人的主观判断太容易受到恐惧、贪婪等各种情绪因素影响,从而做出非理性决策;
3. 以量化的立场,主观决策通常无法给出明确“证据”,无法自证决策的有效性或者说正期望。
以上观点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不会简单重复,这个肯定不只是量化要面对的问题。人类探索世界的方式正是这种“获得经验->归纳规律->合理推论->发现缺陷->修正规律”的不断循环。
具体到投资中,人类的主观决策也只能纵观历史总结经验从而对未来做出一些猜测。但是量化饱受诟病之处,在于其通常寻找的是一些非常表层的规律,而缺乏对更深层次规律的总结与认知。目前量化投资所处的阶段确实还无法达到主观投资那样的信息广度与逻辑深度,这也应当是量化投资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然而投资市场的残酷竞争有目共睹,主观投资的逻辑也是百家争鸣。环境固然是在发展变化中,但具体会如何变化,又应当如何影响具体投资,其中关节众多,迷雾重重,主观投资者同样也很难做出明确判断。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是投资行为固有的风险之一,是每一个投资者都必须承担的。
量化与主观都无法规避的一个涉及数量化的难点是“权重”。无论量化还是主观,一个决策总是要汇集多方面信息综合考虑,但最终都要汇集到看多与看空上。这些信息的处理是否全程数量化其实并不是重点,真正的困难在于如何决定这些信息的权重。通常量化框架会更倾向从分散上来考虑问题,而主观决策通常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会对这些信息排出优先级。一些主观判断认为极为重要的信息甚至可以一票定生死,此时就难免想对量化策略插手。所谓黑天鹅的问题与之类似。目前黑天鹅泛滥,量化策略认为“黑天鹅”并不罕见,不需要将所谓的黑天鹅事件影响提升到一个高优先级别高权重的特殊对待。而对应的主观决策则可能倾向放大一些偶发事件的影响。
其实“主观”这个称谓显然源于量化的拥趸者,充满了贬义色彩。一套有效的投资流程,无论是人还是机器做出最终决策,显然都一定是基于客观事实,而非“主观”臆断的。个人认为能够做到以下两点,则完全可以将所谓主观决策引入到量化框架之中来:
第一,主观决策应当是正期望的。量化中我们有历史数据统计、回测等手段,相对容易明确的推断一个决策是正期望的。而主观决策则只能通过优秀的团队、真实的信息、严谨的逻辑、完善的流程等来保证决策的成功率。
第二,量化框架必须能够将主观决策的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既然根本上是一个量化框架,则主观决策就只能作为其输入信息之一,而框架必须具备将主观决策的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能力。个别量化投资者将主观判断作为最后的把关,甚至“意见一致听你的,意见不一致听我的”,这样根本上实际还是主观投资,量化只起到一个辅助工具的作用。
如是,主观决策首先具备了独立盈利的能力,量化框架再将其融入到到整个投资体系之内,与更多的其他纯量化的信息与逻辑配合。主观所引入的未知风险被框架所控制,又带来了与纯量化体系不同的收益来源,整个体系的盈利能力则能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免责声明: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的内容、信息及数据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作者及所属机构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文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除特别说明外,文中图表均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相应论文,仅为介绍之用,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
川总写量化
分享量化理论和实证心得